我与《参考消息》的故事

2021-09-10 Tom

我是一名来自杭州的95后。第一次接触《参考消息》还是在小学。那时,父亲每天早上都会购买一份《参考消息》。这份报纸朴素的排版简洁,远比不上报刊亭里其他彩印的报刊,我随手从我父亲那里将它拿来,很快就被这份报纸的丰富多样而有趣的内容所吸引,成为了我日后天天“随手”从我父亲拿来阅读的期刊。

那时我最喜欢阅读的是倒数第二版的科技前沿,里面有许多前卫的科技新闻,这成了我拿到报纸做的第一件事,而有几天的倒数第二版不是科技前沿,我因此而失落。我记得有一则报道讲的是,在国外,某种口服药物造成了患者指纹消失,这种奇特的副作用导致患者乘坐飞机无法通过安检,最终医生开具证明,患者乘客才得以通过。当时我们小学代理科学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指纹,“每个人都有指纹”。我反驳说,服用某种药物可以失去指纹。他大概还以为我是故意在顶他的嘴,并对我的“胡言乱语”嗤之以鼻。

2009年,我小学刚毕业。疆独热比娅正闹得真欢,参考消息的头版头条描述她“上窜下跳像个小丑”。那个暑期里,我与几位小学同学在上小升初课外培训班。中午准备去同学父亲单位食堂吃饭,期间我注意到远处马路边上有间报刊亭,便拿着自己零花钱去购买一份参考消息,关注外媒对疆独的报道,那时参考消息一份只要七角钱。小学同学父亲在食堂看见我拿着一份参考消息,他夸我“心中有全球”。老实说我内心有些小得意,这份报纸确实让我掌握天下事。长大后,我逐步了解到参考消息在过去是内参性质的刊物,明白了它在老一辈人心中的分量。

参考消息还组织过一次翻译比赛,那时我还在上初中。正值本·拉登被击毙后不久。翻译比赛的原文大致是讲一名叫彼得·卑尔根的记者,回忆对本·拉登生前的采访。这场翻译比赛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令我跃跃欲试。无奈我当时自己的英语词汇量实在是贫瘠,甚至连叫定语从句的语法都不了解,要想无障碍通读全文实在是太困难了,这促使我努力学习英语。

高中住校后,我便没有闲暇时间做学业外的事情,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高考的压力太大了,父亲有时来学校看望我,带来一份《参考消息》,让我如获珍宝。那份报纸最让我深刻的报道是关于同卵双胞胎兄弟马克·凯利和斯科特·凯利的故事,这对兄弟儿时都怀揣着探索太空的梦想,最终都加入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现在一位驻足国际空间站,另一位则留在地面,这对同卵双胞胎为科学家提供了太空环境对人体带来变化的绝佳对照实验,而我不禁为人类献身探索未知,拿自己做实验对象而感到感动。我将那页报道裁剪下,但那页剪报后来消失在无边的试卷海洋里,丢失了。

上大学后,互联网已是鼎盛时期,而我的英语水平让我顺利通过大学四六级,那时我已有能力浏览外媒网站的新闻报道,专业术语的积累也变得丰富起来。我不再订阅参考消息。但参加工作后,由于工作性质原因,很少有闲暇时间去浏览外媒网站,当我发现单位订阅了《参考消息》时,让我眼前一亮,我重新回归了!正是这份报纸让我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掌握世界的变化,而不让成为“盲人”。同事问我在看什么,“哦,你在看参政消息”,他们把那个书法字“考”给认成“政”了,我心里微微一笑,纠正他们是“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翻译的一些文章还有人文性,《参考消息》2012年6月22日12版副刊天地的文章《肩膀》刊登了胡里奥·费尔南德思在阿根廷《生活》月刊网站的文章,文章记述了作者母亲对他的提问“我们身体的哪一部分最重要”,作者回答耳朵、眼睛,但其母亲表示都不对。作者爷爷逝世时全家人都很伤心,他母亲最终给出答案:“孩子,你身体最重要的部分是肩膀…因为当我们所爱的人或我们的朋友哭泣时,他们的头可以靠着我们的肩膀。孩子,我们一生中总会经历哭泣的时刻,而那时我们需要的是一副肩膀。我只愿你心中有爱,身边有朋友。这样,在你掉眼泪时,能找到一副肩膀依靠,就像此刻我需要你一样。”这篇富有启发的人文关怀文章被我保存在计算机至今。

另一篇让我深刻的人文文章刊登在双语阅读版面之中,《纽约时报》一篇关于人文学(humanity)文章讨论了人类饮食给动物造成痛苦的话题,文末作者建议尽量食用类似猪肉等给动物造成痛苦较轻的食物。而我此前只关注眼前的美味却从未思考过这类深刻的人文哲学问题。

《参考消息》还丰富了我的书单,在“法拉奇:‘把真相告诉权力’的女记者”报道中介绍了这位采访世界上“掌握生杀大权”的掌权者,她曾质问霍梅尼“穿着罩袍怎能游泳”,并将罩袍扔到一边。亨利·基辛格称与她的交谈是他与“媒体人士最具灾难性的对话”。奥丽亚娜·法拉奇犀利地向各个政客采访提问,她不相信新闻中立,认为客观性“是一个虚伪的词,支撑它的是真相居于中间这个谎言”。我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到这位传奇女记者还有一部著作被翻译为汉语——《风云人物采访记》,参与翻译的译者还有当时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翻译人员。我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它,阅读完便把这本好书介绍给了我的挚友。目前参考消息有了专门的“参考读书”栏目,向读者介绍外籍图书,比如比尔·盖茨的避免气候变化新书,丰富了汉语读者的视野。

后记:本文定稿于2021年9月4日。经过编辑和删减的文章刊登于2023年5月11日《参考消息》的“编读互动”栏目,题为《“参考”让我“心中有全球”》。《参考消息》的编辑当日下午5时通知了我这一消息,并通过京东快递寄送了好几份大字版和普通版的给我,留作纪念。如果不是这个京东包裹,我永远也不可能得知见报后的样子,如今的报刊亭台已经稀缺了,跟着高德地图跑了三四家,全都扑空了!根本就不存在。